科研星球

是谁造就了实验动物价格之王,天价的实验猴又能维持多久?

近日,国家财政部公布的两则公告引人注意,公告内容均是关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实验用食蟹猴采购的事,食蟹猴的采购价格竟竟已达12.2万!


0.png

单只:12.2万


0 (1).png

单只采购:13.25万


原本,刚淡下去不久的实验猴又引起不少药企和科研者的注意。


个人也十分的好奇:一只猴子竟然可以卖这样的高价。





中国政府采购网查询显示:


  •  2017年8月,【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实验用食蟹猴采购项目的中标公告】显示,100只实验用食蟹猴金额为158万,均价1.58万
  • 2018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国家昆明高等级生物安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心灵长类实验动物----食蟹猴采购项目中标公告】显示,此次采购食蟹猴单价1.72万
  • 2020年1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实验用食蟹猴采购项目中标公告】显示,此次需要采购实验用食蟹猴单价约为2.93万
  • 2021年3月份,【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食蟹猴采购项目中标公告】显示,200只食蟹猴的中标金额为1310万,单价为6.5万
  • 而今年食蟹猴竟已达13.25万


仅仅从2020年年初到现在,仅两年的时间,食蟹猴身价却已经翻了4.5倍。


真是一猴难求啊!


食蟹猴的价格一路飙升,让人看了不觉会怀疑:

这会不会是某些利益既得者的炒作?


个人对此也是十分的感兴趣,专门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发现:实验猴的高价更多是供需不平衡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实验猴的供给量远低于对它的需求量。





原因一、药物临床前研究对实验猴的需求爆发式增长


a、实验猴在生物医药临床前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任何一款药物要获得国家药监部门批准上市,都需要进行人体临床试验,而在这之前,为了避免或减少人类受到的伤害,还需要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安全性评价。 


0 (2).png


多数临床前研究都是采用一种啮齿类动物(大鼠)和一种非啮齿类动物(包括狗、兔、小型猪和猴)来完成候选药物的疗效、代谢和毒理等动物体内的评价实验。

以单克隆抗体和细胞因子为代表的大分子生物药同样需要完成上述动物实验。


但并非所有实验动物都能够对特定大分子生物药产生相应的生物学反应。


比如单克隆抗体药临床前研究所选取的动物必须是那些能够表达抗体药靶向表位,且可以表现出与人类相似生物学反应的物种。


2019年一项针对39个单克隆抗体药物在实验动物中产生交叉反应的报道显示:食蟹猴的交叉反应最高,达到了82%,高于绒猴的67%,兔子的17%,狗的11%,小鼠的7%和大鼠的0%。


0 (4).png


这说明进化上与人类更近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在大分子生物药临床前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此外,大分子生物药本身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很可能在所选实验动物物种中引起免疫反应,并导致形成抗药抗体而不能有效完成候选药的临床前研究。

因此,大分子生物药的临床前研究对实验动物的要求更高,需要选用与人类具有相似分子靶标和信号转导途径的实验动物。

因此,猴子,尤其是拥有许多与人类相似或相同致病基因的食蟹猴、恒河猴被认为是生物药物临床的最佳试验对象。


国际通用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等指导原则建议,选择对药物敏感的合适的动物种属做临床前试验。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ICH没有规定“必须用猴”,但超过70%的大分子生物药需要用猴做临床前试验;小分子化学物,其中有20-30%的临床前研究会用到实验猴 

b、生物药研发蓬勃发展


由于国内创新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内新药申报数量却成指数级上升。

根据《2020年度药品审评报告》,2020年共受理生物制药注册申请1410件,较2019年增加了近300件。


0 (5).png 

2016-2020年各类药品注册申请受理情况


2020年,药审中心受理1类创新药注册申请共1062件(597个品种),较2019年增长51.71%。


其中,受理IND(临床申请)申请1008件(559个品种),较2019年增长49.78%;受理NDA (新药申请)54件(38个品种),较2019年增长100.00%。


以药品类别统计,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1类创新药受理量分别为14、752、296件。


0 (6).png

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1类创新药的受理情况


另外,一款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并不是用1、2只就可以,按正常平均来说重复给药28天的毒理实验需要约40只猴子,如果还要做药物代谢等试验,还需药20只左右;所以,正常一款新药临床前研究需要用到至少60只实验猴。

根据国内养猴大户——苏州西山生物的不完全统计,2017年国内主要使用单位的实验猴使用量为18140只,到2019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为28026只,涨幅达54.5%。





原因二、国内实验猴子存量并太乐观


a.繁殖周期长
猴子较弱的繁殖能力限制了其族群数量的快速增长。

成年母猴大部分一胎一只,每年繁殖1~2次,一生大约能生8-12只小猴。

b.规模化实验猴养殖企业所占比重并不高


虽然我国有几十家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养殖企业,但受市场规模和资金投入的限制,规模化养殖企业所占比重并不高

小型实验猴生产企业在资金周转困难和短期利益的驱使下,多采取有猴就卖的策略,难以制定和严格执行科学、长远的种群繁育和更新计划,并导致绝大多数猴饲养企业的繁殖种群动物老龄化严重,繁殖率下降显著,个别猴企业的年繁殖存活率甚至低于30%。(在繁殖群体健康有活力的情况下,这一数据可达70%。)

0.jpg


随着繁殖种群中动物年龄的进一步老化,年出栏动物数很可能还会进一步下降

由于食蟹猴和恒河猴的性成熟周期长,因此,即便一些生产企业看到了这个问题,也很难在短期内完成繁殖种群的更新和扩容。 

c.符合市场需求的实验猴要求严格


并不是所有猴子都可以用作实验。


(1)猴子从出生到成年一般需要3-4年时间,才能供实验用。
2无特定病原体(SPF)猴


符合市场需求的实验猴要求排除结核分支杆菌(TB)、猴逆转录病毒(SRV)、猴单纯疱疹病毒I型(BV)、猴T细胞白血病病毒(STLV)和猴免疫缺陷病毒(SIV)这五种病原微生物,这样的动物习惯上被称为5阴猴(TB、SRV、STLV、SIV和BV阴性猴)或无特定病原体(SPF)猴。


国标规定的SPF级实验猴必须是由5阴猴作为种群繁育得到子代。携带一种或多种上述病原体的实验猴习惯上被称为阳性猴。

由于管理水平限制和资金投入的不足,真正开展全面系统SPF级猴培育的生产企业凤毛麟角。仅有少数几家企业拥有5阴猴繁殖种群,并生产和出售SPF级子代个体。


绝大多数养殖企业的繁殖种群都是用阳性猴进行繁育生产,并通过对断奶子代病原或抗体筛查来获得可以出售5阴猴。

d、进出口的限制

因为新冠疫情,中国在2020年1月26日发布了《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公告》全面禁止了包括猴子在内的所有野生动物的进出口和“任何形式”交易。
0 (3).png
食蟹猴的自然栖息地是东南亚,一段时间以来,业内一直呼吁国家开放进口来缓解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供不应求的压力。

但东南亚各国缺少优质的动物养殖企业,从其引进的动物多数可能来自于野外捕捉或非正规养殖场。这些动物极可能携带结核病(TB)等病原微生物。

虽然国内企业在引进后会采用长期隔离和多次筛查的策略去除TB,但常规的结核菌素皮试法很难发现隐性的结核感染,其检出率只有85%左右。


因此,一些隐性的TB携带者如果没有发现被引进到生产设施,在动物隔离、运输等应激刺激下,很有可能会变成活动性TB,不仅会给整个动物种群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也存在着严重的公共卫生风险。


e、新冠疫苗研发使用了不少实验猴


因为他们和人类的DNA相似度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可以说它们在新冠疫苗研发的实验中是小白鼠无法替代的,换句话而言:用猕猴或者是恒河猴做新冠疫苗实验安全性和有效性会更高。

0 (1).jpg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许多国家都在研发疫苗以及相关的药物,甚至现在还有一些其他的安全性测试,可以说这两年全球医药相关的科研单位是忙得不可开交。


在这两年疫情背景下,实验猴用量激增。




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关于实验猴总存量并不是很大。

中国实验灵长类养殖开发协会相关负责人2021年4月曾对媒体表示,目前全国两种主要实验猴存栏24万余只,除幼猴、种猴外,实际商品猴存栏约10万只,如果再去除被海外预订、包销的,年龄太小的或“更年期”猴,国内存量仅有约3万只。

猴子没太增加,但国内新药申报数量却成指数级上升。
供需的失衡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暴涨,实验猴也不例外。


在猴子进出口被禁止、猴子的养殖周期长的客观背景下,随着国内生物药研发的不断升温,猴子供需失衡的情况可能会一直持续。


可以预见在未来3-5年内,市场的需求还会不断增加。实验猴的短缺现状,在短期内是难以缓解的。

实验猴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增加了药物的研发成本。而研发成本的上涨,最终也会相应的体现在药物的价格上。





面对实验猴资源紧缺的窘迫局面,当下我们能做什么呢?


1、从需求方向解决

a、寻找其它替代动物如小型猪、人源化小鼠甚至狨猴
b、寻求其他方案来替代动物试验


比如:

随着3D生物打印技术的发展,一些通过生物打印的构建体有望实现活体组织的功能化替代,并逐步达到取代动物实验的目的。


个人认为如果能从需求方向解决,这样最好。但是猴子作为和人类相似性最高的动物,决定它的难以替代性。寻找他的替代物,不失为一个难攻克性的问题,可能需要国家在此方面注入非常大的资源来推动。


0 (2).jpg

2、从供给方向解决


这一方向,重点落脚点在实验猴的养殖上。


实验猴养殖企业主亟需:
(1)建立一个长远的种群维持和繁育计划,并严格执行,尽可能地让更多的适龄母猴进入繁殖种群,扩大生产规模。
(2)提升管理水平和疾病控制能力,进而提高动物质量和繁殖存活率。


要做到这2点,必然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如果能有大企业选择收购或注资猴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行业重组和规模化实验猴生产企业的出现。如果能够进一步提升繁育规模和管理水平,对整个行业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并且目前已有不少CRO大型企业开始收购或注资猴场。昭衍新药、美迪西、华西海圻、康龙化成和药明康德对此都有所布局。个人觉得这可能是目前解决猴子少,可行性较高的一个办法。


当然,这样的做可能会带来另外的问题,比如实验猴的垄断。这就需要国家政府实验猴上的战略部署,防止有能力的科研者无法买到实验动物,造成国内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缓慢。


参考来源
1、中国政府采购网
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2020年度药品审评报告》
3、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
4、公众号:实验动物那些事儿

文章来源:中洪博元生物

没有账号?